为明西南区域小学数学教学研讨:研修归来“渔”满仓
研修归来“渔”满仓
——记贵阳“为明西南区域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之行
2017年9月21-22日,成都为明学校小学部数学教研组组长牟春苗老师和数学组魏政禹老师,作为学校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为明西南区域小学数学教学培训研讨”活动。这次活动在贵阳为明学校举行,贵阳为明学校、重庆为明学校、成都新津为明学校,还有我校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魏政禹老师为大家献上《一天的时间》一课,组长牟春苗老师就数学组老师研课过程做了专题汇报。
从得到通知到参加这次活动,仅仅只有一周多的时间,想要在这短短的几天里磨出一节好课,可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组长牟春苗老师和魏政禹老师接到通知后,立即研究教材,选择上课内容,最后敲定上《一天的时间》一课。魏政禹老师利用中休息和晚上的空余时间,认真钻研教材,叙写教学目标,研究教学过程。两天的准备后,在数学组组内进行了第一次试讲,组内老师全部参与磨课,课后,每位老师就本节课的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魏老师归纳、总结、反思,再度改写教学流程。9月18日上午第一节进行了组内第二次磨课,魏老师针对第一次上课的一些问题,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第二次上课后,老师们马上进行集体研讨,数学组老师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魏老师非常虚心,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遗憾,细致思考教学中每一个环节,不断雕琢课堂提问,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教案一遍又一遍的改写,教学思路越来越明朗。第二天上午进行了第三次组内磨课,魏老师课堂教学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环节紧凑。但是,魏老师不满足于现状,向老师们虚心请教,追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组内老师的帮助下,教学设计才最终定稿。
9月22日上午8:20,在贵阳为明学校阶梯教室,魏老师为大家献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24时记时法,学会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转换”。魏老师通过巧妙地制造“时间尺”,将钟面的刻度转化为“直尺”,借助“时间尺”让学生认识两种记时法并学会两种记时法的转换。课堂教学流程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魏老师充分利用实物、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循序善诱,点拨启发,俨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造时间尺”、“用时间尺”两者之间穿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将抽象的24时记时法进行了精妙与理性的演绎,其数学味时时弥散课堂,润泽学生思维,创建出平等民主、动静结合的课堂氛围。
贵阳教学交流活动有五位老师献课,课后评议座谈会上,教育专家张兴朝老师和清华附小付雪松校长对每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评价。魏老师的这节课,得到了两位老师的认可,张老师点评魏老师的这节课有四大亮点:一是选题契合学生学情,并且在课前进行了前测,教学设计依赖于学情分析,了解了学情,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这个做法值得大家借鉴;二是魏老师有着敏锐的听力和现场观察力,他能及时给孩子“纠偏”和“点赞”;三是“时间尺”的应用,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典型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四是教学资源的充分应用,魏老师将微课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目标。付校长点评:“这是一份用心的教学设计,我个人很喜欢这节课,再稍加修改和打磨,就可以作为一节样板示范课”。专家们还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比如说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学生对一天的概念的理解等方面,课后魏老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这次献课能得到教育专家们的肯定,是我校小学部数学组全体老师们智慧的结晶。魏老师深知,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此次磨课献课,魏老师收获颇多,感慨很深。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他一定会勇于创新,不畏困难,更上一层楼。献课后,数学组组长牟春苗老师就研课磨课做了专题汇报。牟老师从数学组团队开始介绍,展示老师们通过努力得到的满满的收获,然后从此次研课磨课的过程及反思入手,将数学组老师对教学研讨和责任心、齐心协力的精神娓娓道来。通过汇报,在场的专家、老师感受到了成都为明小学数学组老师们的努力和用心,“专注、专研、专业”的执着追求是我校小学部数学组每一位老师的优秀品质。
通过在贵阳学校的观摩展示课、评课交流、聆听专家讲座、答疑解惑等活动,牟春苗老师和魏政禹老师积极投入研讨,勇于质疑,并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找差距,探求自我提升的措施。两位老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研讨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如一夜春风迎面扑来,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此次培训学习,他们对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能力、改进教学行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有很大的帮助。相信在组长牟春苗老师的带领下,小学数学组定会打造成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奉献智慧和汗水。